原创2024-08-27 06:43

小米逆天改命-欧洲杯买球平台官网

作者|eastland

头图|视觉中国

文章摘要
小米电动车首度交付,尽管财报亏损,但潜在前景广阔。

• 🚗 小米电动车初露锋芒,q2收入62亿

• 📉 尽管单车亏损,但量产后可望盈利

• 💡 智能驾驶或提升小米整体估值逻辑

2024年8月21日,小米集团(hk:01810)发布了《中期业绩》。鉴于小米电动车已批量交付,媒体期待从财务数据发掘出新意。


可惜在二季度889亿营收中,电动车收入仅占7%,不足以“撼动”大局。其他相关信息少得可怜:q2交付2.73万辆、所在板块(智能电动车等创新业务)经调整净亏损18亿。


于是,“小米卖一辆车亏损6万多”成为无数媒体信手拈来的标题,还上了热搜索。


在汽车交付后的首份季报中,隐藏的财富密码或许意味着“泼天富贵”。


智能汽车——小荷才露尖尖角


2024年3月28日,小米正式推出智能汽车。


二季报首次披露的信息有:


1)智能汽车收入62亿,交付2.73万辆(均价22.9万元/辆);


2)智能汽车所在板块毛利润率15.4%;


3)小米汽车工厂已于6月开启双班生产;


4)预计11月su7总交付量将突破10万,全年交付目标上调到12万;


5)截至6月初,已在10个城市开通城市领航功能(城市noa),预计8月在全国开通。已售车辆可通过ota升级增加开通城市、优化性能。


2024年q2,小米总营收889亿。其中:


智能手机收入465.2亿,iot与生活消费产品收入267.6亿,互联网服务收入82.7亿;


智能汽车等创新业务收入63.7亿,占比仅为7.2%(其中汽车销售收入62亿)。



汽车业务尚未对营收结构造成显著影响,只给代表q2营收的彩色堆叠柱加了个“小帽子”。


狡兔三窟


推出智能汽车后,智能手机、iot与生活消费产品、互联网服务成了“传统业务”,小米将这三项业务(及其他相关业务)打包,称为“手机xaiot”。


智能手机仍是支柱业务,互联网服务盈利能力也不逊色。2024年q1,智能手机毛利润69亿,互联网服务毛利润60亿;2024年q2,智能手机毛利润56亿,互联网服务毛利润65亿。


iot与生活消费产品毛利润亦相当可观,2024年h1毛利润达93亿。



互联网服务收入约占小米总营收的10%(2024年q2占营收的9.3%),毛利润贡献率不逊于智能手机(2024年q2为35%),原因是该项业务毛利润率高达75%左右(2024年q2为78%)。


当智能手机毛利润回落,iot业务及时补位。


例如2024年q2,智能手机毛利润56亿,环比下降13亿;iot业务毛利润53亿,环比增长13亿;两项业务分别贡献了毛利润的31%、29%。



2024年q2,“传统业务”贡献毛利润174亿,成为智能汽车业务的坚强后盾。


三项业务分别贡献毛利润的三分之一,有“狡兔三窟”的意味。


“卖一辆亏6万”


2024年q2,“汽车等创新业务”毛利润9.8亿、毛利润率15.4%(q1毛利润12.6%),经营开支29亿;经营亏损19.2亿(经调整亏损18亿),单车亏损达7.03万元,“卖一辆亏损6万”说少了。


显然,“汽车等创新业务”经营亏损的原因是开支(研发开支、销售开支、行政开支)大于毛利润(毛利润10亿、开支29亿,经营亏损19亿)。


与产品生产直接相关的支出,如原材料、人工,被列入生产成本,它与产量挂钩。


正常情况下,生产50辆车的原材料成本是生产10辆车的5倍。至于是赔是赚,要看销售收入是否高于成本。


例如蔚来,2019年汽车销售收入73亿、成本81亿,毛亏损7.3亿;2021年销售收入332亿、成本265亿,毛利润66.5亿,单车毛利润7.3万元、毛利润率20%。尽管经营亏损45亿,但不能说“卖一辆亏一辆”。


不与产量挂钩、难以摊到单位产品的支出,被列入费用(也可称为开支)。比如打品牌广告,砸1亿广告费卖出1万辆车,砸5亿未必能卖出5万辆。销量与广告费用正相关,但不存在线性关系。


2024年q2,小米汽车所在板块毛利润率为15.4%,卖一辆赚3.5万元(单价22.9万元乘以毛利润率)。


“卖1辆亏6万”是扯淡!果真如此,买10万辆岂不要亏60亿?


事实上,按现在的毛利润率和费用率,季度销量超过8万,小米汽车就能盈利。


笑话——开始造车、费用率降了


都知道造车烧钱,关键问题是费用太高。


例如蔚来,2021年已经走上正轨,研发费用46亿、费用率12.7%;市场/行政费用69亿、费用率19%;总费用率达31.7%。


就连特别会省钱的理想,2021年总费用率也达到25.1%。


小米的奇葩之处在于,开始造车后费用率不升反降


2024年q2,三项费用合计126亿(其中汽车所在板块29亿),总费用率14.2%。比2023年q2低1个百分点(市场费用率下降0.6个百分点,行政费用率下降0.4个百分点)。



小米是怎么做到的?


  • 研发费用


小米2021年3月30日,宣布进军智能电动车。


但2020年研发费用已悄然提高至93亿、较2019年多17.7亿(2019年研发费用为75亿)。其中q4,研发费用31亿,较2019年q4净增8.5亿。说明宣布造车,相关研发已然启动。


2021年研发费用132亿,较2019年多57.1亿;


2022年研发费用160亿、较2019年多85.4亿;


2023年研发费用191亿,较2019年多116亿;


2020-2023年,研发费用总额576亿、年均144亿,较2019年高69亿。4年间,小米一共多投了276.2亿研发费用(参照2019年)。


2024年h1研发费用107亿,较2019年h1多74.5亿。


小米多投的这351亿(276.2亿 74.5亿),大部分用于智能电动车研发。


有意思的是,华为车部自2019年成立以来,总研发投入也是300多亿。



小米有条不紊地推进研发工作,逐步加大力度,终于在2024年厚积薄发。


  • 市场费用


2017年起,小米市场费用金额、费用率都在持续上升,2022年达峰——市场费用213亿、费用率7.6%。其中广告宣传开支72亿;


2023年,市场费用回落到192亿、费用率7.1%;


2024年是小米造车“赶考”之年,上半年市场费用达114亿、同比增长32.6%;其中广告宣传支出38亿、同比增长38.7%;但因营收同比增长了29.6%,市场费用率仅比2023年h1提高0.16个百分点!



比较合乎逻辑的解释是:小米造车话题性强、自带流量,省了不少广告费。


财报数据背后


截至目前,汽车业务对小米财报数据的影响不算大,但数据背后隐藏着“泼天的富贵”,小米或将由此逆天改命。


第一,雷军的能力。


所有民企的天花板就是其掌门人。国美的天花板是黄光裕,京东的天花板是刘强东,拼多多的天花板是黄铮……


“天花板”越高企业发展空间越大。比亚迪、特斯拉成功的关键是王传福、马斯克。


小米造车成功,证明了雷军具备挑战任何企业家的实力。


蔚来成立于2014年11月,2017年推出量产车;小鹏也在2014年成立,2018年推出量产车;理想成立于2015年7月,2019年开始量产。


小米2021年3月宣布造车。此时“新势力”早已失去光环,消费者对品质/价格不再宽容;比亚迪、特斯拉市占率“遮天蔽日”;燃油车巨头开始重视新能源车;价格战烽烟四起……时间窗口已关闭,新能源车市场一片火海。


不要说李斌、何小鹏、李想,假设马斯克、王传福2021年才进军新能源车,到2024年很难比小米做得更好。


第二,改变估值逻辑


在许多人眼里,小米的核心能力是以性价比高的产品占领消费电子市场,科研并非强项。


因此,小米在资本市场被视为“技术含量一般的硬件生产厂”,估值中枢在20倍上下。


而特斯拉因为智能驾驶、人形机器人、space x火箭、脑机接口(其实后两项与特斯拉汽车无关),被视为科技先锋,估值中枢在50倍左右。


小米汽车销量赶超比亚迪任重道远,而智能驾驶与华为并驾齐驱的可行性较强。


由于汽车业务不是主航道,华为着手将原“智能汽车欧洲杯买球平台官网的解决方案业务”剥离,注入2024年1月成立的“深圳引望”。华为承诺“不从事与目标公司欧洲杯买球平台官网的业务范围相竞争的业务”。预计2024年内将完成相关人员、技术和资产的“装载”。


涉车业务转战引望,人才、资金与华为脱钩,自负盈亏、研发经费自筹。


“鸿蒙智行”实际上已被任正非“扫地出门”,只是暂时保留华为光环。而电动车是小米的“一号工程”,老板亲自操盘,完全有能力跻身智能驾驶一线。


如果小米智驾获得广泛认可,公司整体形象会显著提升,不仅估值逻辑可比照特斯拉,连高端手机都会卖得更好。


*以上分析仅供参考,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

你对当前的投资市场有哪些疑惑?


目前作者eastland的粉丝群正在招募中,他可谓是财报解读方面的专家,本篇是他第1003篇上市公司的分析文章,扫描下方二维码,即可加入彤师粉丝群,与他直接沟通~



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,请联系tougao@huxiu.com
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,都在虎嗅app
赞赏
关闭赞赏 开启赞赏

支持一下   修改

确定
热门标签
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