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:,作者:吴寻,编辑:温丽虹,题图来源:视觉中国
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:,作者:吴寻,编辑:温丽虹,题图来源:视觉中国
近几年来,国内兴起了一股高校教师开辟爱情课的风潮。在各自领域有所深挖的学者们,用不同学科的角度切入解析爱情,为年轻人解答有关亲密关系的各类问题。过去一年,也出现了因授课教师在观念上与学生对人生、自由的认知发生冲突而遭受非议的情况。
爱情课真的可以拯救孤寡的年轻人吗,中国的年轻人对于身处孤寡的态度又是如何,为解决与亲密关系相关的“疑难杂症”,他们付出了哪些努力?
一、爱情课火热
媒体曾报道过2021年10月17日在武汉大学一堂名为《恋爱心理学》的选修课现场,异常火爆。
平日上课坐不满的阶梯教室,这天,每个座位都被提前占上。为了听这堂爱情选修课,没有抢到座位的学生,围着讲台四周席地坐下。很多人堵在门口进不来,有一位胆大的学生当着老师的面翻窗而入。
小小课堂,装不下学生们对恋爱的渴望。教室容纳不下那么多人,教室外的学生们站在窗口,垫起脚尖,侧耳倾听老师讲述关于恋爱的要义。一位学生说,听课的人多到“跟去食堂抢饭的人一样多”。
在武汉大学,这堂《恋爱心理学》的任课老师是心理学系的教师喻丰。他以爱情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为主,结合谈恋爱的过程——寻找对象、开始、结束或者保持等,按照步骤为学生们讲解恋爱技巧,重心是教授学生“如何正确恋爱”。
近年来,由高校教师开放的爱情课,在校内校外频繁走红。这些高校老师凭借自己的学科专业背景,在课堂或网络,对年轻人展开恋爱知识的讲解。
除了武汉大学,厦门大学、武汉科技大学、天津大学、华东师范大学、西南政法大学等高校,都开设有恋爱相关选修课程,也有高校一直以来都有与爱情有关的选修课程,相关课程开设十余年。
一些高校教师开设的爱情课,面对普罗大众,也收获了名气和公众知名度。
复旦大学社会学副教授沈奕斐,研究两性关系、家庭社会学超过20年,在复旦大学开设“亲密关系”“视觉文化与社会性别关系”等公共选修课。2020年,沈奕斐开始在视频平台开课,内容涉及爱情和亲密关系。
《沈奕斐的社会学爱情思维课》,在一些音频和视频平台受众甚多,除了制作成音频和视频课程,这些内容也集结成书籍出版。目前,《沈奕斐的社会学爱情思维课》在某阅读平台读者人数超过11万,推荐值达到80%以上,好评多达上千条,不少读者表示在书中找到强烈共鸣。
在沈奕斐教授的爱情课中,课目标题和书本章节标题,是一些确定性的语句表述,诸如“改变爱情的认知,才能经营好爱情”、“爱情在今天,是勇敢者的游戏”、“好女孩更容易母胎单身”、“在爱情中,我们不能只要权利不要责任”。这些观点简明易懂,旗帜鲜明,多年来也成了很多年轻人爱情的行动纲领,甚至频繁被网络鸡汤引用,成为新的中式爱情鸡汤。
一些年轻人通过阅读和思考沈奕斐的爱情课,在怀疑中寻找共鸣,渴望这些关于爱情的至理名言,能在他们下一次恋情中发挥积极作用。
在爱情课中,沈奕斐教授以社会学视角讲述爱情,迅速走红,获得百万粉丝关注。可谓二十年象牙塔内无人知,一堂爱情课视频天下闻。她也成为了公共名人,获邀成为一些综艺节目,特别是恋综的嘉宾。
另一位走红的爱情课老师,是复旦大学的50后中文系教授梁永安。自2020年开始发布视频,他的视频内容几乎涵盖了时下所有热门话题:女性恐婚、凤凰男、异地恋、相亲、婚姻、婚姻中的孤独,获得无数年轻人的喜欢,迅速攫取流量。
如今,梁永安同样是某视频平台的网红教授,粉丝过百万。他研究的课题众多,在讲爱情课被公众熟识前,出版过很多不同方向和主题的书籍,但最为大众熟知的还是他和爱情课相关的内容,包括他的著书《梁永安:爱情这门课,你可别挂科》和《梁永安的爱情课》。
梁永安教授年过70岁,至今未婚。2017年,当同事们忙着鼓励孩子结婚时,他公开宣称现在是“单身的黄金时代”,主张个人在这个世界上一定要有独立性,坚定单身的信念。
这不影响他通过文学作品阐述他的爱情观,在《梁永安:爱情这门课,你可别挂科》中,身为中文系教授的梁永安,从文学专业视角切入,意图通过十部文学经典揭示爱情的真谛。
梁教授的恋爱观基本是从文学作品而来。他的课程多以观点先行,缺乏现实案例,鲜少涉及当下轻人面临的现实婚恋问题,但依然大受欢迎。
爱情课火热背后,是一代年轻人的爱情焦虑。
梁永安教授也意识到背后的时代情绪。他曾对媒体提及这点:爱情课之所以大受欢迎,其实反映了当下年轻人的情感需求,更准确地说是情感焦虑。我们处在复杂的转型时代,社会流动性增强,人和人相遇的概率随之增大。与此同时,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发展,人和人相合的概率也随之减少。也就是说,我们相爱更难了。
和过往中国人对婚恋的焦虑集中在错过最佳婚恋时间不同,这代年轻人有关恋爱的思索更为复杂。它关乎自身是否需要亲密关系的思考,很多人也困惑于,如何在爱情中保持自我人格的命题。
二、孤寡的年轻人学到了什么
随着恋爱课的火热,开设课程的老师越来越多,问题也随之出现。一些老师刻意夸大两性差异,把陈腐刻板的观念拿到课堂上讲授。
今年3月,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师龚利在一堂《爱情心理学》课程上,说出疑似物化女性的言论。
诸如“恋爱中女追男的要点包括口头‘声称生孩子’”“化妆可以增加对男性的吸引力,但理解要准确,核心是显得年轻”“(女性)让男方感觉观念保守可以大大增加对男性的吸引力”,这些观点和如今倡导女性主义、性别平等的一代年轻人发生观念冲突。
龚利老师的爱情课引发争议后,被校方紧急叫停,后续更换了任课老师。
好评度高涨的爱情课,也出现了一些被重新审视的观点。一些读者阅读后提出,梁教授的恋爱观基本是从文学作品而来,这些从文学作品中品读而来的爱情经验,有些脱离年轻人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情况,难以在现实生活中起到指导作用。
《梁永安:爱情这门课,你可别挂科》这本书,豆瓣有条高赞评论写道:“梁永安对爱情的解读唯美、乐观但却有些不切实际,他的爱情观使我在冰冷的世界无从下手。”类似的评论不在少数,还有位网友说:“作为小说导读还是很吸引人的,里面的爱情‘警句’就见仁见智了。”
受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,梁永安老师的爱情课充满浪漫主义想象。在《梁永安:爱情这门课,你可别挂科》自序中,他说:“这个系列课程的主题是,如果一切毁灭,让爱情留下来。”他认为爱情是一种追求永恒的愿望,在当前一切都在速变的世界里,人们渴望有一份不变的情感。
世界速变毋庸置疑,但人们是否渴望一份不变的感情,这情感是否必须是爱情,却不一定。就当前文化相对多元的语境下,爱情在年轻人心中的地位远没那么高,除了爱情还有友情,还有职场的人际关系,甚至一些年轻人在几乎不社交的单身生活中,也能自得其乐。
《梁永安:爱情这门课,你可别挂科》中,举了美国作家霍桑的例子,以佐证爱情可以改变命运。1837年,30岁出头的霍桑小说写得不错,但他不甘于此,想从政,于是去做了公务员。1848年,美国执政党换届,被撤职的霍桑回到故乡。霍桑一度不知道自己的价值到底在哪,面对迷茫的老公,妻子跟他说:“写小说,你搞政治不行,你就是个搞文学的人。”
霍桑担心写小说无法维持生计,妻子告诉他,自己攒了一些钱,足够两人生活好几年。霍桑听从妻子的话,立刻投入小说创作,不到一年写出世界经典小说《红字》。梁永安把霍桑在写作上的成功,归结于他们夫妇的爱情,“爱情的力量是无穷的,我们可以看到,爱情确实可以改变人的命运,可以使我们在纷乱的社会生活中找到自己,让生命水落石出。”
爱情改变命运的观点,显得十分草率。有读者指出,硬把霍桑的成功归因为爱情的支持,确实能使整个故事充满浪漫主义,但从“爱情”到“成功”的这条逻辑链上,梁永安老师没有提及霍桑妻子承担的具体作用。“爱情”这个宏大且浪漫的概念,很容易掩盖掉妻子的日常操劳。
文学作品更多时候乐于歌颂浪漫爱情美好的一面,但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爱情,牵涉到利益,甚至有些残酷。当下年轻人受房贷、车贷、考公、考研、求职,以及面对职场内卷白热化时,可以对爱情抱以虚幻美好的想象,但也要做好热恋期退却后爱情回归到平淡日常的准备。
社会学出身的沈奕斐,以社会学视角阐述爱情。但随着爱情课热卖数年,审视的声音也逐渐出现。
读者的意见主要分为:作者身为社会学家,书中没有一点科研数据的引用;有些pua读者;内容太过主观,对性别充满刻板印象;作者没有精彩的个人认知,类似于高中作文,前面摘抄名人名言,后面加上正确的废话;披着社会学外皮的鸡汤文。
在《沈奕斐的社会学爱情思维课》中,沈奕斐一上来便反鸡汤,认为情感博主可能是门槛最低的,鸡汤喝多了很可能让人更难走进一段感情,并强调自己是长期研究社会学性别、家庭社会学和情感社会学的学者。
反鸡汤后,沈奕斐试图一语道破爱情的本质,“爱情的本质问题其实是认知问题,而不是技巧问题,只有认清背后的规律,改变认知,才能打开对爱情的想象,才能经营好爱情。”这话多少有点以鸡汤反鸡汤,把爱情问题归结于认知问题是模版化的思维,世上还有什么问题不是认知问题?
运用社会学知识,沈奕斐把爱情分为不同的脚本,认为每个人都要找到属于自己的爱情脚本。
书中,沈奕斐举了个朋友小a的案例。小a去年和男友分手,起因是对方在情人节的时候没有任何表示,让她很生气。到了三八妇女节,男友对她说“妇女节快乐”。她急了:“我怎么就成了妇女?你情人节不过,来跟我过什么妇女节啊?”男朋友回她说:“你都20多岁了,那就是妇女啊,你还以为自己年轻着呢。”小a一怒之下就跟男朋友分了手。
沈奕斐没有同情这位朋友,反倒批评她:“你别以为你自己是个独立女性,其实你跟你妈以及你那些七大姑八大姨也差不了太多。”沈奕斐认为,父母那辈人心中有个确定的脚本:什么时候谈恋爱,什么时候结婚,什么时候生孩子,都按照这个确定的模式走。
而年轻人在爱情中也有自己的脚本,这种脚本很大程度是社会标签带来的,例如,老是问你喝不喝热水的“直男”就是低情商,不能要,我的生日,你竟然忘掉了,你肯定不爱我,不能要。
“如果找一个人来符合你的爱情模板,那他不就成工具人了?”沈奕斐对朋友说。小a很快认识到自己的错误,“我知道自己的问题在哪里了。我从来没有关心过他们是怎么想的,我只是觉得所谓的缘分就是找到一个懂我的人,而所谓懂我其实就是符合我的爱情模板。”小a说。
要求恋爱对象“懂我”,未必是自私,懂我不意味着我不去懂对方,这应该是相互的。但在沈奕斐看来,小a的情感需求,被理解成是受社会上一些不好的标签的影响产生的,否认了其情感需求的正当性。
也有读者认为,沈奕斐在讲述一些命题时考虑的群体并不全面。一位读者评论说:“作者甚至在写恐婚这个话题时,设定的前提也是拥有稳定的亲密关系的其中一方,不敢从恋爱迈向婚姻,而完全忽略了某些独立的个体(就是我啦)压根不愿意将婚姻作为人生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这一事实。我根本不能从中得到任何共鸣和开解。”
三、寻求爱情的尝试
恋爱课的火热,是年轻人焦虑亲密关系的心理投射。对这代年轻人来说,亲密关系对个人成长的意义重大,是人脱离自我、开拓外部世界的方式之一。
在当前社会语境下,年轻人对亲密关系的态度,处于又爱又怕的情绪中。很多人并不排斥恋爱和婚姻,甚至十分渴望,却也害怕陷入“恋爱脑”“舔狗”的窠臼。
既想要自由和独处的时间,又渴望能有一段亲密关系,两种想法并不矛盾,长期共存。传统观念里 “执子之手,与子偕老”式的爱情,如今已经过时,年轻人的亲密关系越来越不稳定,甚至相当短暂,一言不合即可各奔东西。
这也是亲密关系的一种形态,没有批评的必要。爱情课导师们,总带着自己的专业技能和人生经验,自以为是地指出年轻人在恋爱过程中犯下的错误。
时隔三年,武大的《恋爱心理学》如今仍在开课,只是没有当初那么火热了。这种课程有没有用,不同人群都有自己的看法。
武大大二学生武佳伊认为,没必要在恋爱课上耗精力,大学也没必要开设恋爱课,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,在恋爱中的需求不同,在课堂上采用某一套理论或者是某一部分人群总结经验,进行“指导”,不一定适用于每一个人。大三学生张柏莹觉得,恋爱不需要老师专门上课教,爱情、亲情、友情的本质都是本能,所以恋爱并不需要谁来教,而是在一个自我不断失败、不断摸索的成长过程中情感得以成熟。
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胡乐乐,如此点评武大《恋爱心理学》课程:“快餐课程,没多少营养”。他觉得恋爱课之类的课程属于典型的麦当劳化课程,用俗话来说即水课,这种课程顾名思义就是低门槛、无多少营养(价值)、学过即忘的“快餐课程”。
也有不少支持的声音,一位学生家长说:“很支持大学开设恋爱课,在我看来,这门课不是教孩子们如何去谈恋爱,而是教他们学习在恋爱关系中怎样处理亲密关系,进而学会自我保护。”如何处理爱情中亲密关系,或许才是恋爱课中真正有用的部分。
在这个讲求理性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时代,人们发明了许多词汇,来揭穿、中和过去对浪漫爱情的想象。比如人们用“恋爱脑”“舔狗”来讽刺婚恋中过度奉献失去自我的人,人们不再敢当“纯爱战神”,不敢以此自居。
也因如此,更多时候,婚恋中的实际利益考量,可以捕捉人们的关注。2024年年初,人们对“胖猫事件”的关注就生发于此。以恋爱为名,故事主人公“遭pua”“被骗钱”的叙事方式,让胖猫事件迅速俘获了民众的注意力。
虽然,最后警方公布了详细的公告,逐个指出胖猫女友故意pua 、骗钱的信息不实,是舆论被胖猫的姐姐故意引导的结果,但依然难以平息网友对胖猫女友的谩骂和审判。
年轻人对婚恋需求的热烈和矛盾,不仅体现在爱情课上。
恋爱综艺节目的火热是另一个侧面。《迟到的恋人》《怦然心动20岁2》《心动的信号5》《相遇的夏天》《遇见友情人》《想见你》等,近几年国内恋综节目达到近20档,从母胎单身、成熟男女到分手治愈、离婚和解,从看明星花式恋爱到“素人爱情 观察员”模式,以婚恋为主题的综艺节目几乎覆盖全年龄段。
有些在爱情中迷茫的年轻人,尝试从恋综里学习恋爱知识。网友“禾雨碎碎碎念”认为,很多人一直没有谈恋爱的一个原因,可能是根本没有见过一段健康美好的恋爱关系,因此脑海里没有任何构想和画面,也很难往前迈步,最好的办法就是看恋综。
另一位网友“一只灵犀”觉得,看恋综是想通过他人验证自己的识人能力,“随着年龄的增长,时间极其珍贵,如何能够更加高效地识别灵魂是否契合,怎么识人,其实恋综就是在给我们做模拟题。”
今年“王婆说媒“节目的火爆,也是在婚恋中迷茫的年轻人试图寻求帮助的案例。3月的一天,来自重庆的程女士被“王婆”叫上舞台,单身的她对另一半的要求是来自川渝地区,能吃辣椒还得能喝点酒,能挨得住媳妇骂。山东菏泽的小刘在台下高喊:“我接受异地恋,能喝酒还能吃辣,也扛骂。”赵梅(王婆真名)看对方如此热情,便让小伙上台,在向小刘确认了单身没对象后,赵梅开始撮合两人。
当每对男女牵手成功之前,赵梅都会不厌其烦地告诫双方:“恋爱要冲动,交友要谨慎,婚姻要经营。”这么朴实无华的话,似乎要比一些恋爱课的老师说的在理。
爱情千人千面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,无论是爱情课、恋综还是王婆说媒,都能只能为年轻人提供参考。
爱情,还得自己去践行。
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:,作者:吴寻,编辑:温丽虹
支持一下 修改